close

  無人駕駛的地鐵定點停靠,機場航站樓間的擺渡車自由穿梭,社區與鄰近車站間的自動接駁車準時接送居民……
  郜春海的腦海中經常閃現這樣有未來感的畫面,而且他相信,這些並不遙遠。
  1993年,23歲的郜春海從北京交通大學畢業,留校任教。一次引進技術的談判刺激了他,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年,郜春海受邀參與引進一套基於無線通信的CBTC(列車自動控制)系統。CBTC系統被稱為軌道交通智商最高的“大腦”,可以保障列車以最小安全間隔距離運行,達到最大的運輸能力,防止車輛追尾碰撞。引進這套系統價格過億元,談判中,外方始終趾高氣揚,面對中方提出的問題,對方動不動就來一句:“這是機密。”
  當時,北京乃至全國98%以上的新建或改造軌道交通線路均採用從國外引進的最新CBTC系統。 “實際上,這一技術和設備在當時並非完全成熟可靠,運行維護成本更高,一個零部件壞了常常要修一年半載。”郜春海說。
  那次談判著實刺激了他——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我要做一套中國自己的軌道交通控制系統。”
  2009年12月4日,郜春海“下海”成立了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要建立符合城市軌道交通、磁懸浮、鐵路三大領域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核心技術、產品與標準體系,構建中國軌道交通CBTC信號系統的產業架構。
  2010年底,北京地鐵亦莊線、昌平線順利開通,標志著郜春海領銜研發的自主化CBTC核心技術,成功攻剋了高密度動態追蹤間隔控制、速度安全防護控制、高精度列車安全定位等幾大技術難題。2011年,郜春海首批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的中青年科學家。
  一臉憨厚的郜春海總給人中規中矩的感覺,但他搞起科研來總有驚人之舉。比如他最得意的並非技術突破,而是用“分解法”組建的一支自主創新核心團隊。
  郜春海喜歡用廚房裡的經驗來解釋他的創新。他把設計系統比喻為做菜,各項食材、炒菜用的油都是高品質,火候適當,師傅技術好,烹調出一道佳餚就是意料之中。同理,對風險的可控性進行科學的分析,對工作的流程進行科學的分解,當一件風險大的大事被分解成100件風險小的小事的時候,科研項目的難度就可能降級到學生或較低技術級別員工可以操控的層次。
  2004年CBTC項目正式立項攻關的時候,交大總共才有七八名教師參與,大量工作需要相關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來做。項目完成時,參與項目人員達到500人以上。
  成功的關鍵,在於郜春海堅持引入國際標準化的安全苛求系統安全設計與評估規範。他讓技術團隊中的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工作編成流程和標準,每個關鍵步驟都有詳細記錄。
  “這樣做一開始會很慢。但工作流程化之後,別人就可以理解和替代。”郜春海說,就好比麥當勞,不管走掉多少人,麥當勞還是那個味兒——因為流程在、標準在。
  郜春海的“分解法”,在CBTC項目中建立起機制、流程和規範,培養出了優秀人才,公司里的年輕人目前也是這一領域同齡人中的中國第一。  (原標題:無人駕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49lyrw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